王錫良,原籍安徽省黟縣,1922年2月出生于景德鎮。中國陶瓷美術大師,幼年家境貧寒,12歲輟學隨叔父王大凡(珠山八友之一、景德鎮陶瓷美術名家)學繪瓷畫,1952年進入景德鎮美術合作社,兩年后轉入景德鎮工藝社,隨后進入輕工業部陶瓷工業科學研究所,從事陶瓷美術創作、研究,1959年被景德鎮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“陶瓷美術家”,1979年被輕工業部授予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”稱號,為景德鎮市首位獲此殊榮者。
小時候,王錫良在景德鎮一所洋學堂讀到五年級時輟學謀生。師從王大凡一年半后,他到一家瓷行“參師”,賺些費用貼補家用。學藝的三個年頭,王錫良開始獨立畫瓷為生。上世紀50年代,一批畫瓷名家被選入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,包括王步、曾龍升、劉雨岑等20余人,還有王錫良。
王錫良進入陶研所當年,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派梅健鷹、高莊、祝大年3位教授到景德鎮,任務是傳授美術知識、發現陶藝界人才、培養人才并繁榮創作。由于陶瓷藝人基本都是師承學藝關系,科班出身幾乎沒有,創作思路保守狹隘。因此,很多陶瓷藝人對素描、外出寫生不以為然,既嫌辛苦又怕麻煩,態度排斥。王錫良卻對這些新鮮事物特別感興趣,不惜遠涉千山萬水在全國寫生。1989年,王錫良大師到武夷山寫生,畫了幾棵大樹,然后題寫了“大樹底下好遮陰,我被曬得頭發暈?!?/span>
1959年春,國務院指示對新落成的人民大會堂江西廳進行裝修,王錫良因去過井岡山寫生,畫了一張《革命搖籃井岡山》的小樣,最后被選中。1979年,輕工業部授予王錫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。在景德鎮,王錫良第一個獲此殊榮。當年景德鎮火車站大廳里,有一幅幾十平方米大的陶瓷壁畫《十里春風》,就是王錫良在花甲之年的輝煌力作,表現了瓷都歷史上長街十里的繁華景象。他構圖匠心獨運,畫了一組疏密有致的松樹,群松掩映中現出十里春風的古鎮美景。
王錫良的作品筆觸細膩,人物的眉眼頭發均紋絲可辨,游廊雕欄玉砌雕鏤精致,是典型的工筆粉彩人物畫。而今,王錫良已進入耄耋之年,仍堅持創作。他說:“我就是個做手藝的人,活一天,就要畫一天。只有堅持畫下去,手藝才能進步”
王錫良的作品講究立意,注重裝飾,追求靜水流深的藝術效果。其用筆繁簡有度,設色清雅豐潤,構圖巧妙自然。大師要做的,只是把深奧、高難度的藝術表現形式,以生動形象、簡單易行的方式表達出來。
畫人物,往往可見精雕細琢,但王錫良的畫卻不側重臉形、鼻子、眉毛等處。王錫良認為,這是繪畫中最沒有表現力的地方。同樣,復雜的襯景也是畫蛇添足,需要表現的只是整體畫面的輪廓,無須繁縟做作,因為王錫良想要表達的是一個自我意志的形象,而非以第三者視覺形成的感官形象。
王錫良筆下的人物,素素的,淡淡的,沒有濃妝艷抹,倒顯出一副小家碧玉的樣子,也印證了他內心深處一直以來的一種想法:最美即是簡約。當除去臃腫的堆積,剝離繁瑣的多余,在飄飛的樹葉中,在肆虐的寒風中,一道流云,一棵古樹,一輪明月,一襲舒暢的衣裙,一頭娟系的秀發,無拘無束,率性真誠,無不訴說著簡約的素面風骨,看似平淡無奇卻蘊含著雅致的情懷。
王錫良簡約營構的環境,給人帶來的是一種藝術的享受和精神的陶冶,讓繁忙的人們在他的畫作中得到放松,找到溫馨的感覺。這也正是王錫良人生的寫照,簡約是他全身透露的風格。純厚、素雅的韻味,是一種于渾然朦朧中顯示整體力度的超脫境界,是一種饒有現代繪畫的超前意識。這在“簡約”中表現得淋漓盡致。
在2009年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期間舉行的“第二屆景德鎮國際藝術陶瓷拍賣會”上,140件國內外陶瓷精品受到收藏家們的青睞。其中,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錫良創作的一幅名為《黃山四千仞》的粉彩瓷板作品拍出782萬元,創造了我國當代藝術陶瓷拍賣的新紀錄。
工作時間: 8:45-17:30